《民间艺人口述》(节选九十七)岩兵:我最早学会的乐器,叫当力





本系列文章节选自《源生坊·民间艺人口述》

1981年,调到文化馆,我负责群众文艺工作。


这个工作让我接触到西盟各个村寨,各个部落的音乐。西盟佤族的音乐原本各个部落不同,而我的工作,让我有机会学习不同的音乐,让我不仅会我们部落的,也会其他部落的。



6fb84e6agy1g545hax76ij20u0190nph.jpg岩兵的笔记本




6fb84e6agy1g545hax76ij20u0190nph.jpg岩兵的笔记本



我最早学会的乐器,叫当力(Dog lid),主要在我们部落流行。这个乐器,也叫放牧笛,有四个洞,横吹。这个乐器很简单,那时候,我在缅甸佤邦放牛,过路遇到竹子,就自己掏几个洞做成笛子,然后骑在牛背上经常吹。这个乐器,过去在我们部落,小孩子都要学会吹,是入门的乐器。但现在,小孩不会了,忘本了。我回寨子吹,他们都听得很专心,之前可能就没听过。


我第二个学的乐器就是这个,仙箫(Sian sin)。你会吹当力之后,你就长大了,就可以谈恋爱了,就要会仙箫,会用它去吹恋爱的调子。我三哥隋嘎特别爱吹这个。仙箫(Sian sin),有8个洞,前面7个后面1个,最后一个洞,是气孔,不按手指头。


在缅甸(佤邦),在我上学之前,我还学过其他乐器,比如有一种稻谷杆,那是我二姐他们在地里干活的时候,给我做的,音色很好听。但是,小时候我真正学会的就是当力(Dog lid),其他的都是后来慢慢慢慢学会的。


我学佤族乐器,主要就是自学。看别人玩,就跟着模仿,不懂的时候,会问一下,但没有人专门教我。我会的那些不同部落的乐器,都是在不同的地方,跟不同的人学的。学当力(Dog lid),跟我四哥学得多一点。


从佤邦回来,上小学,我没有继续学佤族传统音乐。“纹革”时候,佤族传统乐器,是不给玩的,佤族的歌也是不给唱的。不给学佤族的,我就学汉族的。我开始吹笛子,横吹那种,六个空,吹的是汉族调,有“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”、“要政治挂帅”、“下定决心”这些歌。学校文艺表演也唱这些歌。我想参加,但不给参加,因为我哥哥是当权派。


小学不读了以后,我到农村干活,那四年,我忙不赢玩乐器。白天干活,晚上累了就睡觉。


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,爱拉二胡。二胡、笛子,都是汉族的乐器。我给学生上课,也教音乐,教的是汉族的。教他们笛子,教简谱——简谱我会一点点。那时候,没有民族传统音乐保护的意识,大家不重视,更爱汉族音乐,爱玩二胡笛子。我75年去澜沧师范学校进修的时候,也还是这个情况。我参加学校演出队,演奏的都是笛子,二胡。


杨正仁的“阿佤人民唱新歌”,算是有佤族传统音乐在里头,但他的歌词是新改编的,是汉语唱的。这首歌原来的调子叫“白鹇鸟”,听到这个歌的时候,杨正仁在班哲村拉电话线。他就改了原来的词,也加快了旋律。这首歌1965年出来以后,在西盟就很流行,现在是西盟县县歌。


我重新学佤族传统乐器,是“纹革”以后。1977年后我到岳宋当老师。岳宋是大佤族部落,文化传统深厚。我在那里待了四年,听了不少佤族音乐。


独弦琴是我在岳宋学会的。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老人拉,很好听,就去学。这个老人叫尼古,岳宋人。我买点酒给他喝,我们坐在一起聊天,他拉下,我拉下,就这样模仿他。拉到天亮,我就把基础学会了。基础有了,我就自己琢磨,慢慢就越拉越好了。


学独弦琴,不光学他拉,也要学他哼的调。你不会哼,就不会拉。独弦琴是边拉边哼歌,等于是乐器伴奏。它那个歌是佤族的歌,汉族歌拉不出来,“多暖咪发嗦”这些音它没有。拉独弦琴,手法有讲究。要会摇那个琴杆,会摇声音才悠扬;杆子硬了就摇得不好。摇琴杆和拉弦要配合,有抖音才好听,抖音是手抖出来的。像汉族的二胡一样,会抖音,会滑音,才好听。尼端拉独弦琴比我好听,他的手比我抖得好。


独弦琴主要是大佤才有。我们部落没有,我们那里的歌,独弦琴拉不出来。我在岳宋学会以后,回到我家乡,拉给老人们听,他们听了说好听,很感兴趣。






主编:   刘晓津

责任编辑:   龙成鹏

文编助理:   信卫波

书籍装帧设计:   曹筝琪娜